光明日报:允许“慢就业”体现社会包容性

2018-08-10 17:08:36     来源:     编辑:    

近些年,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急着找工作,而是游历或支教,成为“慢就业”一族。近期,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,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,72.9%的受访者周围有“慢就业”大学生,62.4%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选择“慢就业”是因为对未来还没规划好。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,73.9%的受访者建议大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,明确职业规划,57.8%的受访者期待学校为在校学生实习提供更多渠道。

“慢就业”不是今年才出现。最近几年,每年毕业季都会掀起一波讨论。舆论场上的热议,说明“慢就业”已经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。

“慢就业”并非一些人所理解的“失业”,而是一些应届毕业生主动选择的“暂时性不就业”。理由各异:有的人游览各地,抓住人生最后的长假放松身心;有的人选择考研,期冀学业上有进一步提升;还有一部分人暂时没有好的工作机会,就继续等待转机。

所以,“慢就业”并不是一个负面词汇,只是一个成年个体的普通选择。舆论不必标举,也不必贬低。

5年甚至10年以前,一个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有选择直接就业,会让周边的人不大理解。但对近些年成长起来的90后或95后而言,他们的境遇已经有很大不同。

一方面,随着近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已经大为改观。多数大学生可以摆脱反哺家庭的重担,通过就业获取经济收益的诉求没有那么强烈;另一方面,互联网与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一代,摆脱了传统单一的价值观念,他们个性张扬,更注重自我情感需求与生活质量,不想一毕业就紧锣密鼓地进入求职—买房—结婚—生娃的节奏,所以暂缓就业。

这样的选择,当然也是一种人生。从本质上来说,没有哪一种人生更高级或更低级,“慢就业”“快就业”不带任何道德色彩,舆论也就不必对“慢就业”持有偏见。

其实,国外许多大学毕业生也要经历“gap year”阶段,即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旅行,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。所以,我们也不妨给年轻人多留一些时间。

应当承认,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不小,大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充分学习与训练,不难找到终身的职业旨趣,当然可以规避“慢就业”。但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具备这样的觉悟与机缘,很多人只有在离开学校时才有明确的人生规划。尊重每个人的选择,也是一个包容社会的要义。

事实上,只有当社会保障相对充足、物质相对充裕,才有“慢就业”存在的可能。因此,当零星的“慢就业”出现,不必过度紧张,应该理解并允许大学生以从容不迫的姿态调整人生节奏。
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  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   国际联网备案

   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 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  互联网出版机构 赣ICP备160236913号-1

重庆服务网版权所有©1997-2017

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   举报邮箱:982 836 7@qq.com